您好!欢迎来到法学专家网,我们竭诚为您提供卓越的法律服务!
 法学专家网  >  程序法  >  刑事诉讼  > 陈瑞华

陈瑞华

发布时间:2022-11-15 09:20:50  

陈瑞华,男,汉族,1967年出生,山东聊城人。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致力于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司法制度、程序法理、法学方法学术研究。

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政法论坛》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独立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

一、人物经历

先后于1989年、1992年、1995年获得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

1995年7月进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7年7月出站被聘为副教授,随后被破格评为教授,2005年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

2022年4月,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

二、主讲课程

陈瑞华教授在北大法学院为法学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各类在职研究生班开设多门专业课程。

其中主要的课程有:为法学博士生开设“法学前沿讲座”;为法学硕士生开设“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法”、“法学方法论”、“人权法讲座”等课程;为法律硕士生开设“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法”、“司法制度”;为法学本科生开设“刑事诉讼法”、“法学方法论”等课程。

曾先后连续四次被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评为“十佳教师”。 

三、社会兼职

2020年7月10日,被聘为第三届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 

2020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聘任新一届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的决定》聘任为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聘期为五年。

四、主要贡献

学术观点

(1)法律程序既具有保证实体法公正实施这一外在的工具价值,其本身又具有内在的道德价值。作为评价法律程序的内在价值,程序正义有其独立的理论基础,也有着诸如参与性、中立性、对等性、自治性、合理性、及时性、终结性等一系列的最低要求。之所以要维护程序的正义,是法治原则的要求,是尊重程序参与者人格尊严的需要,也是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内在应有之义。

(2)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最大研究课题是诉讼形态的回归问题。在当下的诉讼程序中,从回避、管辖、侦查、起诉、强制措施的设计,到一审法院对起诉罪名的随意变更、二审法院全面审理以及不开庭审理方式、死刑裁判的复核、法院对已决案件的主动再审以及执行中刑罚内容的变更等,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行政化甚或准军事化的倾向。只有在这一系列程序环节上建立基本的诉讼形态,程序正义才有存在的空间,警察权检察权、司法权滥用的问题也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3)从性质上看,司法权应定位为司法裁判权,它在程序上具有被动性、亲历性、公开性、集中性和终结性,在组织体系上则具有合议性、裁判者的职业化、民众参与等特征,而司法裁判权不同于行政权的根本特征还在于其独立性。确定司法裁判的适用范围,必须遵守两项基本标准:一是对其他国家公共权力进行制约;二是为那些受到国家公共权力机构侵害的公民权利提供最后的、权威的司法救济。因此,在诸如刑事拘留、逮捕、逮捕后的羁押、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搜查、扣押、窃听等一系列强制处分环节上,建立司法审查、司法救济的机制,是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的重大课题......

五、社会职务

学术兼职: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少年审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律师维权委员会顾问;

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山东大学兼职教授。

国家法官学院兼职教授;国家检察官学院兼职教授;

中国诉讼法学研究会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律师协会顾问。 

六、学术成果

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政法论坛》、《中外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独立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其中代表作有: 

出版著作

1、《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2003年第二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全书约36.4万字

2、《刑事诉讼法学》(合著),全国司法学校法学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完成约5万字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与论证》(合著),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个人完成约3万字。本书荣获第4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

4、《刑事诉讼法学》(合著),全国政法院校法学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个人完成约6万字

5、《庭审方式改革理论与实务》,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出版,完成约15万字

6、《二十世纪的中国法学》(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完成约50000字

7、《刑事法学要论》(合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2005年第二版,完成50000字

8、《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约43万字

9、《看得见的正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出版,约19万字

10、《中国刑事司法制度与改革研究》(合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出版,个人完成16万字

11、《论法学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12、《比较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13、《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2008年第二版

14、《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出版,2010年第二版

15、《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法律出版社2007年出版

16、《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法律出版社2008年出版,2010年第二版

17、《程序正义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出版

18、《量刑程序中的理论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出版

主要论文

1、《市场经济与刑事诉讼法学的展望》,载《中国法学》1993年第5期,约12000字

2、《海峡两岸法学学术研讨会观点摘述》,载《中国法学》1993年第5期,约5000字

3、《北京刑事诉讼法学国际研讨会综述》,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1期,约4000字

4、《论法人犯罪案件的刑事诉讼程序》,载《政法论坛》1993年第3期,约13000字

5、《意大利1988年刑事诉讼法典评析》,载《政法论坛》1993年第4期,约14000字

6、《海峡两岸法学交流的新篇章》,载《政法论坛》1993年第6期,约8000字

7、《刑事诉讼法修改中需要重新研究的一个问题》,载《政法论坛》1994年第4期,约6000字

8、《被告法人参加刑事诉讼的方式》,载《政法论坛》1994年第4期,约2000字

9、《法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的几个问题》,载《人民检察》1994年第5期,约5000字

10、《正当法律程序与美国刑事被告人的权利保障》,载《检察理论研究》1994年第3期,约9000字

11、《法人案件诉讼程序中的几个理论问题》,载《检察理论研究》1993年第3期,约5000字

12、《法人犯罪案件中被告人的确定》,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约6000字

13、《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几个热点问题》,载《当代司法》1994年第6期,约5000字

14、《刑事诉讼法学基础理论的探索与开拓》,载《中国法学》1996年第4期,约5000字

15、《美国辩诉交易程序与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比较》,载《政法论坛》1995年第3期、第4期,约15000字

16、《刑事审判程序价值论》,载《政法论坛》1996年第5期、第6期,约20000字

17、《程序价值理论的四个模式》,载《中外法学》1996年第2期,约10000字

18、《应当怎样设计刑事审判程序》,载《中外法学》1996年第3期,约4000字

19、《程序正义论:从刑事审判角度的分析》,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2期,约12000字

20、《修正后的中国刑事诉讼法典:从刑事司法国际标准角度的分析》,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5期,约9000字

21、《刑事程序的国际标准与中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典》,载《政法论坛》1997年第3-4期,约32000字

21、《现代审判独立的最低标准》,载《中国律师》1996年第3期,约8000字

22、《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地位》,载《中国律师》1996年第7期,约10000字

23、《正当程序与控制犯罪的平衡:从刑事司法国际标准的角度看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载《中国律师》1997年第2期,约13000字

24、《二十世纪中国之刑事诉讼法学》,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六期。约2.5万字

25、《论程序正义价值的独立性》,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二期。约10000字

26、《英国刑事证据法中的排除规则》,载《人民检察》1998年第8期。约5000字

27、《英美刑事证据展示制度之比较》,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六期。约20000字

28、《通过法律实现程序正义:萨默斯‘程序价值’理论评析》,载《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第一卷第一辑。约12000字

29、《正义的误区:评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载《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第一卷第二辑。约35000字

30、《程序正义论纲》,载《诉讼法学论丛》1998年第一卷第一辑。约30000字

31、《英国刑事诉讼的新发展:访英考察报告》,载《诉讼法学论丛》1998年第一卷第二辑。约40000字

32、《公正与效益的冲突与平衡:论我国刑事简易程序的设立及其缺陷》,载《湘江法律评论》第二卷(1998年)。约15000字

33、《在公正与效率之间:英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最新变化》,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六期,约10000字

34、《公正审判的保障:英美意日四国的刑事证据展示制度》,载《中国律师》1998年第11-12期,约12000字

35、《陪审团制度与俄罗斯的司法改革》,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4期,约10000字

36、《走向综合性程序价值理论:贝勒斯程序正义理论述评》,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约25000字

37、《刑事侦查构造之比较研究》,载《政法论坛》1999年第五期,约20000字

38、《对两审终审制的反思》,载《法学》1999年第12期,约15000字

39、《司法权的性质:以刑事司法为范例的分析》,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约40000字

40、《从流水作业走向以司法裁判为中心:对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一种思考》,载《法学》,2000年第3期

41、《程序正义的理论基础:评马修的“尊严价值”理论》,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约12000字

43、《审前羁押的法律控制——比较法角度的分析》,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4期

44、《未决羁押制度的理论反思》,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5期

45、《案卷笔录中心主义》,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4期

46、《司法过程中的对抗与合作——一种新的刑事诉讼模式》,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3期

47、《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三个模式》,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48、《量刑程序改革的模式选择》,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

49、《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50、《刑事程序失灵问题的初步研究》,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

51、《论量刑程序的独立性》,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七、获奖记录

重要科研奖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与论证》(合著),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个人完成约3万字。1996年,本书荣获第4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998年12月,该书获得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法学著作类一等奖。

——“刑事审判程序价值论”,载《政法论坛》1996年第5期、第6期,约20000字。1997年11月,获中国法学会第二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出版。约36.5万字。1998年9月,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程序正义论:从刑事审判角度的分析”,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二期。约10000字。1998年3月获《中外法学》1997年度相马达雄优秀论文一等奖。

——1997年,获北京大学1997年度奖教金(冈松科研奖)。

——1997年,《刑事审判原理论》一书获北京大学法律学系科研成果二等奖。

——1998年,获北京大学98年度桐山奖教金。

——1998年,《刑事审判原理论》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8年,获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十佳教师”称号。

——1999年,《刑事审判原理论》一书获第三届中国法学会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9年,获得北京市法学会授予的“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称号。

——1999年12月,获北京大学法学院第二届“十佳教师”称号。

——2000年4月,获第七届“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科研类)一等奖

——2004年,获得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



热门文章
最新发布
法学专家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004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