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申诉制度的理论基础信息来源:中国法学专家网 | 责任编辑:Elaine | 发布时间:2016-02-02 一、执行申诉制度形成的背景 2009年7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法发(2009)43号,提出建立有效的执行信访处理机制,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设立专门的执行申诉处理机构,负责执行申诉信访的审查和督办,探索建立四级法院上下一体的执行信访审查处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执行信访案件的办理流程,畅通民意沟通途径。2010年5月14日,省高级法院执行局卢炳建局长做了《巩固清积成果、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推进全省法院执行工作实现新跨越》的重要讲话,指出全省法院要严格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43号文件关于建立有效的执行信访机制的要求,各中院应将案件复议审查处更名为申诉审查处,各基层院也应设立申诉信访部门,不能设立的,应有专门人员负责申诉信访工作,要求各院规范执行申诉的处理,明确界定专职信访部门的工作职责,并规范执行信访案件的办理流程。 二、执行申诉制度的涵义及法律特征 执行申诉制度,是指执行案件的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和案外人就执行法院与自己相关的执行事项作出的行为不服,向执行法院申请予以救济的制度。鉴于该项制度的实质特性,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特征:首先,执行申诉制度是一项执行救济制度;其次,它发生在执行程序中,延伸至执行程序的终结后;再次,它是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和案外人对执行法院就与自己相关的执行事项作出的行为不服所提供的救济;第四,它必须是以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和案外人书面申请的方式提出。 三、与执行监督制度的比较 对于执行申诉制度,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没有概念界定,只是在一些司法解释中提出执行申诉这一概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中正确适用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第202条、第204条规定的通知》中表述:“对于2008年4月1日前发生的执行行为,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可以依法提出申诉,按监督案件处理。”因此,如要深刻理解该项制度的概念及内涵,有必要与执行监督进行比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规定的执行监督,是指上级人民法院依法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最高人民法院依法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法院的执行工作。应该说,执行监督在实践中比较成熟,与执行申诉有相似之处,可以参照。但执行申诉和执行监督性质是不同的,执行监督是上下级人民法院的内部监督机制,而执行申诉制度则属民事司法救济制度的范畴,二者在程序的启动以及处理结果的效力等方面存在以下差异:1、程序启动的方式不同,执行监督是基于上级法院发现下级法院在执行中存在问题而适时启动的。执行申诉是由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和案外人直接向执行法院提出。2、处理方式不同,执行监督以指令、责令、督促的方式处理下级法院的问题,只有下级法院不纠正,才可直接作出裁定或决定予以纠正,这说明执行监督虽有一定的权威性,但不具有最终决定性,它最终受执行法院司法权制约。执行申诉则是基于申请自行审查执行案件,并作出结论,执行申诉的裁定和决定一经作出对法院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 四、与审判监督程序的比较 执行申诉制度的功能类似于审判监督制度,但目前民事诉讼法对执行制度没有规定,对二者的比较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执行申诉制度。 执行申诉制度与审判监督制度应当同属于当事人常用的救济方式,但二者存在明显不同:1、适用主体,执行申诉制度在适用主体上相对于审判监督制度而言要广泛些,其既适用于执行程序中的利害关系人,又适用于案外人,而审判监督制度则是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不适用利害关系人或案外人。2、适用阶段,审判监督制度针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生在审判程序终结后,而执行申诉不限于执行程序终结后,可能发生在执行程序中,如:在执行程序中,申诉人对执行异议的审查不服,或经上级法院复议审查后仍不服的,可提出执行申诉。 五、执行申诉制度的功能 如何建立和完善好执行申诉制度这一全新制度,使其充分、有效发挥功能,实现制度价值,对其功能需要研究。执行申诉制度的功能:1、权利救济的功能,执行程序中或执行程序终结,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和案外人通过启动执行申诉程序,实现对被侵害权利的救济。2、法院内部监督功能,内部监督是权利救济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是以权利制约权利,通过对违法执行行为的纠正,保护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执行程序的合法性,当然执行申诉权是以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和案外人的权利救济为前提而获启动,是其参与权的体现,客观上体现对执行权的制约。 |
律师推荐
赖 绍 松 专家解答
|
中国税务律师网 |中国税法专家网 | 赖绍松税务律师网 |中国税务诉讼律师网 | 赖绍松税法律师网 | 全国人大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国务院 | 国土资源部 | 财政部 | 国家税务总局|清华大学法学院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中国政法大学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北大法宝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商务洽谈 | 隐私保护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服务电话:086-010-52962382 传真电话:086-010-52962382 邮箱:laishaosong@hotmail.com
Copyright © 2015 taxlawchin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声明
中国法学专家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京ICP备16000443号-1]
联系专家